學問學問、要學著如何問

   
有一句話說:『當學生準備好了,老師就出現了!』,不論以任何形式的教育,如果學生沒有準備好,老師再怎麼認真地賣力教學,效果還是有限的。
我們都知道,最好的交流是有來有往,如果單純老師講,學生聽或抄寫,其實非常無聊,且無法保證學生有沒有聽進到深層記憶去,就容易形成好像知道卻又說不出來,感覺很模糊、

很陌生。
要改變這種情形,將教學變成雙向溝通是有效的方法,只是基於過去的傳統觀念,甚至教學者擔心秩序,進度無法掌握,導致無法接受新的觀念。其實以傳統教學,老師一直講卻沒有效果的情形來說,不如抓出重點讓學生思考,當學生真的懂了,對整個議題有興趣,,才會想知道整個來龍去脈,在心裡建立自己思想架構,讓整個議題清晰、明瞭。
蘇格拉底這位西方聖哲,最為人稱道的教育方法是「產婆法」,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,慢慢形成自己的答案。孔子是東方的教育家,除了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,他也曾經說過:『有鄙夫問於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』這兩位聖哲都是大教育家,演譯啓發式的教學過程。
但是不論是產婆法或問題法,都是在老師的設計之下, 一定的範圍內提出反思,如果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,豈不更高招?
欣見成功大學在八月二十日成立『問學書院』,改變過去不主張『問』的教育方式,鼓勵學生自己找問題,回答問題和找問題,當然是不同的層次,能夠找對問題的學生,一定對基本的知識己經瞭解,才能做出批判思考,找出問題。孔子說過:『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貽。』.鼓勵學生能夠多思考,才能改變一言堂或人云亦云的缺失。『子入大廟,每事。』代表是尊重和深入的態度。
但是台灣囿於考試制度的遺毒,讀書是為了考試,考試為了拿高分,所以標準答案變成很重要,學生問問題的目的只是要確定答案的標準性,保證不會被扣分,那不是『問』的境界,甚至與『學問』無關。
任何教育改革都要從教師本身做起,記得後學大學時,曾經因為勇於發問,被老師做記號,變成箭靶,每次上這位教授的課都戰戰兢兢,隨時準備接招。想起這段往事已匆匆四十年了,相信目前的教育前線己經有所改變。
學問、學問,真的該學著問正確、有見解的問題,除了教師該改變態度,希望家長也能屏除只重視分數的舊習慣,鼓勵孩子發問,讓孩子從小培養做學問的基本態度。


本文選自:發一崇徳雜誌128期 陳麗君         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